

八八水災前金帥飯店離河道還有車道的距離,經洪水沖刷竟應聲倒下。
一夕間台灣由7年來嚴重旱象轉為50年來最嚴重水災,這旱澇劇變讓家園變色,讓人不知所措,在反省之餘是否更該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平相處。
人類在享受先進科技帶來的文明成果,已漸忘傾聽大地的聲音,觀看自然的現象;說到這便想起辦公室同事燦哥,每早到辦公室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水庫“水位”,這多年奇怪的習慣也令同辦公室的我們見怪不怪了,如今想起這英明的燦哥,忽然對他肅然起敬。
「京都議定書」是聯合國面對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所做的努力,文明的人類若不懂與大自然相處如何談永續經營?非凡商周張良維引用《易經》指出:「見險而能止,知矣哉!」「蹇利西南,往得中也;不利東北, 其道窮也。」亦即在這種「山上有水」、「寸步難行」的形勢之下,必須採取「利西南,不利東北」的作法。因為「西南」地勢平緩,象徵與自然和諧共處;「東 北」地勢險峻,象徵人類不惜涉險,與大自然抗爭。
前台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也說,要徹底解決災害發生,不要讓居民繼續住在危險的地方,
1996年日本廣島發生很嚴重的土石流後,就有新法另管制建築,不是用工程防災,是找到好的地理環境再蓋建物。美國研究發現,非工程防災比較有效,工程防災效果有限。
兩人的說法是否不謀而合,「人定勝天」的思考方式是否需要修正,益地而居及逐水草而居等先人的智慧,是否值得我們再三咀嚼。